“栓Q”等網絡用語“少兒不宜”嗎
河南一名三年級小學生近日把《“栓Q”之歌》寫進作文,引發關注上了熱搜。當今這個互聯網時代,像“栓Q”這樣的網絡用語一次又一次沖擊著傳統語言文化,對于正處于語言學習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,究竟是“少兒不宜”還是大勢所趨呢?
正方
可能會打亂對語言文字的學習
小學生 王惟實
對于我們來說,語言文字的學習正是打基礎的關鍵時刻,老用網絡上的那些話很有可能會打亂我們對語言文字的學習?,F在,我們應該更加準確地學習語言文字、更加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、更加規范地運用語言文字。只有打下堅實的基礎,未來才可能靈活運用各種類型的新興話語,成為一個駕馭語言文字的高手。
學生容易被網絡負能量誤導
初中生 黃惜涵
現在是一個網絡發達的社會,幾乎人人都離不開網絡,但網絡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。大部分中小學生年齡較小,三觀還未完全成型,無法有效過濾掉那些負能量的網絡消息,容易被網絡中的不良因素誤導。所以我覺得,中小學生應避免過多接觸和使用網絡“潮詞”。
對青少年用語習慣有負面影響
高中生 馬婉琳
中小學生使用“芭比Q”“絕絕子”等流行語,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。比如,很多網絡用語粗俗低級,在潛移默化中會影響青少年的用語習慣及精神世界,這對價值觀尚未完善的青少年來說,不利于審美的培養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。而且,網絡用語往往隨意曲解詞義,不利于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承。另外,一些難以理解的網絡用語會讓長輩們不知所云,會進一步加深兩代人的語言代溝。
網絡語言“少兒不宜”
學生家長 易帆
最近,小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消息屢見報端。有個三年級小學生把“栓Q”寫進了作文,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。當今時代,網絡文化如水銀瀉地,無孔不入。網言網語已經全面滲透到生活之中,也給孩子的世界蒙上了一層“網影”。日常生活中,孩子張口就是“親”,誰和誰又組“CP”了,“家人們,咱就是說”……怪話連篇,令人咂舌。
不能否認,網言網語有一定的趣味性,對青少年具有吸引力,但同時也要看到,這些網絡用語有的庸俗低俗,有的虛無粗鄙,更有很多不符合漢語的基本規范。長期使用網言網語,極有可能削弱孩子對漢語的感受,無法認識到母語之美。同時,語言不但是交流的工具,更是文化的載體。習慣使用什么樣的語言,就會潛移默化地接受什么樣的文化。青少年的世界觀、價值觀、人生觀尚未定型,如果一味沉溺于網言網語之中,很有可能對社會、文化和人生產生錯誤的看法。再者,網言網語作為亞文化的重要內容,對于圈層的形成和固化產生著重要影響。青少年把網言網語當作同伴群體中的“黑話”,客觀上會讓他們對更廣闊、豐富的文明成果和現實生活產生隔閡,不利于他們融入社會。
因此,我認為網言網語“少兒不宜”,應該把學校和家庭的力量整合起來,密切關注網絡用語對孩子的影響,加強規范使用語言的教育,筑牢防止低俗網絡文化侵入孩子心靈的堤壩。同時,引導孩子多讀中文經典名著,體會漢語之美,在良善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長。
反方
可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
小學生 李燁然
作為“10后”的我們從小接觸電子產品,生活已經被互聯網包圍,網絡用語無處不在。我就經常使用網絡詞語與同學、朋友進行交流,就像每日三餐一樣平常。當然,大家使用的網絡語言都比較健康、積極、友善,聊起天來特別歡樂,仿佛彼此間的距離都被拉近了。
使用恰當能獲廣泛認同
初中生 劉婧溪
現在,網絡語言非常流行,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極為普遍。適當使用網絡語言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為有趣,比如與同學聊天時,使用恰當的網絡語言可以令大家會心一笑,增進彼此的友誼。而一些正向的詞語,像疫情期間常說的“逆行者”等熱詞也已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,即使寫進作文也不會有歧義。
流行語普及是大勢所趨
高中生 譚琳
在我看來,中小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無妨。古有南唐后主李煜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,宋詞不正是流行歌曲“正統化”的結果嗎?留下不少為人交口稱譽的篇章。流行語正似民間的“流行歌”,擇其優者融入中國文化更是一次大膽的嘗試。何況我們處于信息化時代,生活節奏快、信息共享率高,流行語的普及是大勢所趨。只消大體上不失體統,不讓中國傳統語言藝術被流行語“李代桃僵”,令其作為點綴也無不可。
網言網語不是“洪水猛獸”
學生家長 胡一峰